工商管理
001、准备
001、全部科目
002、科目题型及分值
00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1、马原重点
001、背诵
002、马原思维导图
003、马原思维导图-目录
004、马原思维导图-章节记忆
005、马原思维导图-绪论记忆
006、马原思维导图-第一章记忆
007、-第二章记忆
008、马原思维导图-第三章记忆
009、第四章记忆
010、第五章记忆
011、马原思维导图-第六章记忆
012、马原思维导图-第七章记忆
003、关键记忆
001、模糊记忆
003、归纳
004、考试练习
001、模拟训练
002、模拟训练
003、选择题训练-1
004、选择题训练-2
005、选择他训练-3
006、选择题训练-4
007
08
09、模拟练习
10、模拟
11、选择题练习
12、选择题练习
013、简答题,无答案
014、简答题练习
005、错题本
003、企业经营战略
001、企业经营战略
001、目录
004、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5、企业咨询管理
企业咨询管理
006、质量管理
001、目录
002、第一、二章
007、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0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9、英语二
010、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11、线性代数(经管类)
高等数学
012、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13、管理学原理
014、金融理论与实务
015、财务管理学
本文档使用 MrDoc 发布
-
+
首页
006、马原思维导图-第一章记忆
```mindmap #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 01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 - 哲学的三大基本问题 - 世界的本原: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 - 一元论:承认世界的统一性,万物有一个共同本原,物质或者意识。 - 唯物主义: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世界统一于物质 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水、火、五行说、元气说;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原子论、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直观性、不彻底性的局限;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哲学最高形态。 - 唯心主义:世界的本原是意识的,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派生的、第二性的,世界统一于意识。 主观唯心主义: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如 “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客观唯心主义: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如 “绝对精神”“理在事先”“理乃是天地万物之根”。 - 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万物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相互独立的本原 -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世界可否被认识 - 可知论: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 不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或不可能彻底认识的。 - 世界如何存在:万物是联系、发展,还是孤立、静止的 - 辩证法:万物相互联系、运动发展,发展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矛盾 - 形而上学:万物彼此孤立、静止不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 - 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 02 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 ★★ - 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主体主观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 实践主体: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有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类主体三种形式。 - 实践客体: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三种基本类型 - 实践的基本特点: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 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只有坚持实践的客观性,才能从根本上与唯心主义实践观划清界限 - 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只有坚持实践的能动性,才能从根本上与旧唯物主义实践观划清界限 - 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 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产生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 物质生产实践。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科学实验。不是直接改造世界,而是提供知识。 - 03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选择】 - 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 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 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练习和永恒发展 - 04 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 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 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 特点: 【选择】 - 客观性:事物本身固有; - 普遍性:任何事物、事物之间都是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 多样性:直接和间接、内部和外部等 - 世界的运动发展 - 含义: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选择】 -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因【选择】 - 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必然趋势(根本原因) - 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 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 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是关于世界如何存在的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 - 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 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 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内部矛盾的对立 - 联系和发展是有规律的。唯物辩证法就是关于一般规律的科学,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和一系列其他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 揭示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 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 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 承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 05 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 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 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 -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 含义: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 二者关系: - 二者相互区别和相互联系 -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两种相反的属性。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 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 实指导意义 - 在分析和处理矛盾时,必须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 要反对只见同一不见对立或只见对立不见同一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 社会主义在发展中,一方面要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的先进成果,否则不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 另一方面,又要警惕资本主义的干扰和挑战,否则社会主义制度就无法坚持 -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 含义:内因,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 二者关系: -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外部,而在事物内部 - 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和周围的事物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不可缺少的条件,不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事物也不会发展变化。 在一定条件下,外因对事物的发展甚至起决定性作用 -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外因对事物发展变化所起的作用,表现在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影响上, 也就是通过使矛盾双方的状况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 - 现实指导意义 - 内因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 -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 - 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积极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 含义:普遍性,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都有其特殊性 - 二者关系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 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包括了同类个别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 而没有包括个别事物的全部内容和特点。一般比个别更普遍、更深刻,个别比一般更丰富、更具体 -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 现实指导意义 -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矛盾观点,敢于承认矛盾,正确分析矛盾。 -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就是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 矛盾的不平衡性———主次要矛盾和主次要方面矛盾 - 含义 -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同矛盾进行比较。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中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 -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比较。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双方中居于支配地位, 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双方中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 - 二者关系 - 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和影响次要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 - 次要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制约着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 - 二者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 现实指导意义 - 二者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 坚持“两点论”,要看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 坚持“重点论”,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 - 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都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的具体表现 - 质量互变规律:量变、质变、度 - 含义 -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以及事物构成成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的变化 - 质变:事物的根本性的变化,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 度: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叫做关节点或临界点。 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 二者关系 -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 -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将会引起质变 - 量变与质变相互渗透,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为新量变开拓道路;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质变 - 现实指导意义: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把远大理想和目标, 同有步骤、分阶段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 - 否定之否定规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肯定) - 辩证的否定 - 内容: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 的对自身的否定。 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新旧事物通过否定的环节联系起来 - 指导意义 -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否定什么和肯定什么,批判什么和继承什么, 都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反对不加分析的肯定或否定一切 - 对中国传统文化,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 对于外国文化,既不应全盘照搬,也不应一概排斥,而应立足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吸纳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建立既能体现现代世界文明水准又有自己民族特点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 -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 - 否定之否定规律基本内容: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肯定) - 否定之否定规律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揭示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 现实指导意义 - 首先,要坚信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其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有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在曲折斗争中开辟前进的道路 - 06 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 原因和结果:事物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 含义:原因,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结果,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 二者关系 - 对立:原因,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结果,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 统一:原因与结果相互依存;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二者又相互作用。 - 现实指导意义 - 只有找出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 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才能很好的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好指导今后的行动 - 必然性和偶然性 - 含义:必然性,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性,不确定的趋势 - 二者关系 - 对立:必然性,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性,不确定的趋势。 - 统一: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 现实指导意义 - 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必然性,按必然规律办事,不要被偶然现象所迷惑 - 应当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揭示偶然现象背后隐藏的必然性 - 在实际工作中绝不能忽视偶然性,要做到有备无患 - 可能性和现实性:揭示事物过去、现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 含义:可能性,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种种联系(未发生);现实性,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趋势(已发生) - 二者关系: - 对立:现实性,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种种联系(已发生)。可能性,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趋势(未发生)。 - 统一:二者紧密联系,可以相互转化 - 现实指导意义 - 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一切工作都要从现实出发 - 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 - 现象与本质:揭示事物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的关系 - 含义:现象,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本质,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 二者关系 - 对立:现象,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本质,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 统一:本质不能脱离现象,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也不能脱离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 - 现实指导意义 - 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要研究事物的本质 - 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所以不能离开现象去凭空构想事物的本质,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掌握大量现象, 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揭示出事物现象的本质 - 内容与形式:构成要素和表现方式 - 含义:内容,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把内容各要素统一在一起的结构或表现形式 - 二者关系 - 对立:内容,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把内容各要素统一在一起的结构或表现形式 - 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形式对内容又有巨大的反作用 - 现实指导意义 - 运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的原理,注重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利用旧形式创造新形式。 - 要首先重视内容,反对忽略内容的形式主义,也不能忽视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反对形式虚无主义 -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 07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 客观规律: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分为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 特性: 【选择 - 客观性: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创造或消灭规律,任意地改变规律。但是人们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 普遍性:规律在很大范围和领域中起作用 - 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 - 自然过程是无意识的、盲目的、不自觉的,自然规律是自发起作用的,不需要人的参与。 社会发展是由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构成,但不能过分夸大社会生活中人的意识的作用, 把社会意识说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从而否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 人的自觉活动不能抹杀和改变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 在社会领域,人们的自觉活动虽然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但各个人的自觉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冲突, 形成不以它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 支配人们自觉活动的思想动机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而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 人们的自觉活动受着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 08 意识及其能动作用★★★ - 意识的起源 - 首先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 其次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决定作用)。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 产生了语言,为意识的内容提供了物质外壳 - 意识的本质 - 人脑的机能 - 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 社会的产物 - 意识的能动作用 - 意识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 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 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有影响作用 - 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最突出的表现) - 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 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按客观规律办事。 - 第四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 09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选择】 - 实事求是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 -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党是带领人民推动中国革命、 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 10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 -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主观题】 - 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就是为了更好的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不能离开实事求是, 否则只能是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要做好具体工作 - 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要正确揭示事物内部的规律性, 避免思想僵化,拘泥于一些僵死的教条 ```
个人天使
2025年4月11日 22:29
转发文档
收藏文档
上一篇
下一篇
手机扫码
复制链接
手机扫一扫转发分享
复制链接
Markdown文件
PDF文档(打印)
分享
链接
类型
密码
更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