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
001、准备
001、全部科目
002、科目题型及分值
00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1、马原重点
001、背诵
002、马原思维导图
003、马原思维导图-目录
004、马原思维导图-章节记忆
005、马原思维导图-绪论记忆
006、马原思维导图-第一章记忆
007、-第二章记忆
008、马原思维导图-第三章记忆
009、第四章记忆
010、第五章记忆
011、马原思维导图-第六章记忆
012、马原思维导图-第七章记忆
003、关键记忆
001、模糊记忆
003、归纳
004、考试练习
001、模拟训练
002、模拟训练
003、选择题训练-1
004、选择题训练-2
005、选择他训练-3
006、选择题训练-4
007
08
09、模拟练习
10、模拟
11、选择题练习
12、选择题练习
013、简答题,无答案
014、简答题练习
005、错题本
003、企业经营战略
001、企业经营战略
001、目录
004、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5、企业咨询管理
企业咨询管理
006、质量管理
001、目录
002、第一、二章
007、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0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9、英语二
010、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11、线性代数(经管类)
高等数学
012、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13、管理学原理
014、金融理论与实务
015、财务管理学
本文档使用 MrDoc 发布
-
+
首页
007、-第二章记忆
```mindmap #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 0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选择】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02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 认识主体 - 含义: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具体的人 - 特点: - 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 - 社会性 - 历史性 主体的认识活动不能超越特定的历史时代 - 能动性(突出特点) - 结构:①个体 ②群体 ③人类整体(最高层次) - 认识客体 - 含义: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 特点:客观性、对象性【选择】 - 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实践、认识) -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指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指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一方面,主体把客体反映为观念和思想; 另一方面,主体又把从实践中的来的观念和思想,通过新的实践转化为新的客体 -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立:唯物主义和部分唯心主义认为思维能够认识并能够正确认识现实世界 - 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先验论的对立 - 认识路线:唯物论的反映论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唯心论的先验论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 - 何者为第一性:唯物论的反映论是存在;唯心论的先验论是思维 - 如何看待实践:唯物论的反映论肯定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唯心论的先验论不懂得实践对于认识的决定性意义 - 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反映论的对立 - 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认为认识主体是单纯的有生命的存在物; 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则是结合主体的社会性、实践性和能动性考察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 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对待客体是消极的认识;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认为认识是反映与创造的统一 -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 - 03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 但却是表面的、个别的、不深刻的。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事物感性形象在大脑中的再现)。 感性认识是对认识对象最直接的反映。【选择】 - 理性认识: 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抽象的、间接的、深刻的。 包括: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选择】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 区别: -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的反映,因而使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 - 理性认识使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因而是深刻的、全面的认识 - 联系 -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开始,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 二者相互渗透,感性认识是在理性指导下进行的,理性认识中包含感性成分,以感性材料为基础 - 二者不可分割。片面强调感性经验的重要性,就会犯经验论的错误;认为感性经验靠不住, 只认可理性认识,就会犯唯理论的错误。在工作中表现为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 感性到理性的飞跃条件:材料丰富,正确的思维方法 - 感性材料必须十分丰富,而不是零碎不全,必须合于实际而不是错觉 - 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要通过思维的加工,才能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把调查和研究结合起来 - 04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 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有更重大的意义: - 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 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得到丰富和发展 - 05 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 认识的反复性 - 从认识客体角度看 - 客观事物本身是多种矛盾的统一体 - 事物的矛盾有展开和发展的过程 - 任何事物都是具体的,存在于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中 - 从认识主体看: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生理因素、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 - 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 - 有限性:每个时代的个人每一次的具体认识有限;无限性: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是无限的 - 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是辩证统一的。人类认识的无限性,存在于每个时代个人的认识的有限性中, 并通过无数有限性的认识而得以实现; - 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无止境的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 人的认识运动是螺旋式的上升运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 特定的主体在具体的实践中的主观认识与特定的客观实际的相一致,相符合。 我们关于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就是对我国现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的认识。 -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历史的。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变动的,随着实践的发展,认识也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我们要坚持与时俱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达到新的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 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这两种错误倾向,就是违背了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原理, 分裂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经验主义者和教条主义者,或者超越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搞冒险主义, 犯“左”的错误,或者思维僵化、停滞不前搞保守主义,犯“右”的错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 - 06 真理及其属性★★ - 真理和谬误 - 真理,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谬误,歪曲地反映客体的认识 - 二者关系:对立统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 真理的属性:客观性、相对性、绝对性 - 客观性 - 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 真理的客观性还在于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 - 绝对性 -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 - 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是绝对的,人的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着这个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 相对性 - 有待扩展。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这种认识有待于扩展 - 有待深化。从深度上,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有待于深化 - 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联系 -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没有真理的绝对性,就无所谓真理的相对性,反之亦然 -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相互渗透。一方面,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 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 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 07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实践标准的唯一性: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否认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但最终还要靠实践的检验。 -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 确定性:认识是否是真理,只有通过实践来检验 - 不确定性:任何实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的实践,都有局限性。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反复性 - 08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 价值的含义:事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表明某物对人有用或者让人愉快的属性。 - 真理的价值(功能) 【选择】 - 真理的价值突出表现为它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 - 真理具有再认识的功能,推动认识进一步发展 - 真理具有教育和激励的功能 - 真理与价值的对立和统一 - 对立:真理体现的是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是认识与对象相一致。价值指客体对人需要的满足,表示客体具有对人有用的属性。 - 统一: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人们通过在真理指导下的实践,以这种实践的成果来满足人的需要, 这就是真理表现出来的价值属性;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在真理指导下形成 - 第四节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 10 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 -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坚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 - 11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
个人天使
2025年4月11日 18:05
转发文档
收藏文档
上一篇
下一篇
手机扫码
复制链接
手机扫一扫转发分享
复制链接
Markdown文件
PDF文档(打印)
分享
链接
类型
密码
更新密码